欢迎访问香港新闻报  今天是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为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注入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赵汉斌

    多学科交流碰撞,前沿热点探究,先进成果转化。在云南腾冲,青年科技力量得以彰显,创新光芒正在绽放。

    在12月1日至3日举行的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上,100多位院士、20多位国内外知名的大学校长、300多位专家学者、150多位知名企业家和金融家聚首。记者在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分论坛之一的青年科学家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看到,这里正成为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沃土和舞台。

    面对众多已在各界初露锋芒的青年专家、学者,2023年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从自己求学英国时的经历开始讲起,直至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一碗热汤面中产生灵感,通过加热,发现了孕妇血浆中存在胎儿游离DNA的奥秘,进而研发唐氏综合征无创检验方法。如今,这项技术已在100多个国家应用,每年约1000万名孕妇受益,卢煜明也被誉为“无创产检之父”。

    近年,卢煜明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功将DNA测序技术应用到癌症筛查,能非入侵性地找出癌症基因组中多种类型的改变。他也因此斩获首届腾冲科学大奖。

    动物免疫学和免疫膜层析快速检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则向青年科学家们讲述用水稻生产猪瘟超级疫苗的经历,阐明植物源动物疫苗的潜力、安全性及易于大规模生产和低成本的特点,令人脑洞大开。

    在腾冲,青年科学家聚焦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探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前沿话题。

    “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迫切需要,激励着我们。”高原日晒雨淋后的一脸黝黑,身着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褚橙科技小院团队队服的董治浩博士告诉记者,无论在河北曲周还是在云南新平,农户会拿着被虫子啃食过的作物叶片,问怎么办;也时常来小院聊天,谋求产业振兴之道。

    和农民吃在一起、干在一起,点点滴滴助农,摸准产业需求“脉门”。千百个“董治浩”,和自己的同学老师一道,通过多学科交叉,把课堂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练就一身兴农本领。

    截至2023年中,我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覆盖59个产业体系,涉及222种农产品。3000余名师生长期扎根乡村,用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在论坛上,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教授的多年生稻成果,串起了粮食安全、生态保护、智慧农业以及向科学前沿发起再冲锋的诸多话题。

    “多年生稻新品种的成功创制推广,为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降低生产成本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还有诸多科学难题待解决。”胡凤益说,“野生稻多年生地下茎的遗传机制以及遗传改良应用的很多问题,目前还不清楚,若解决这一重大难题,培育多年生小麦、玉米、大豆或将不是梦。”

    “栽插一次多年生稻,能连收10茬。基于胡凤益教授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支持他所带领的年轻团队进行原始创新、自由探索,连续5年每年资助500万元。”腾讯新基石科学基金会项目运营负责人佟贺丰介绍。

    从2022年起,该基金会在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独立运营,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科学家安心来做原始创新。“选对人,给足钱,给信任,出成果”,目前共资助104位科学家。不久前揭晓的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46位获资助科学家中,有10位“80后”,最年轻的38岁。

    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今年第六次来到云南。他带着一个年轻的团队,不仅把多年生稻品种和种植技术推广到南方各省乃至非洲多国,还投身地中海贫血等出生缺陷防控、肿瘤早期筛查和传染疾病防控等民生服务,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普工作。

    “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需要科学家和科学精神的薪火传承。”论坛主持人、云南大学副校长吴涧教授说,期待通过论坛,激发青年人才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推动学术交流与碰撞,促使更多青年科学家展开跨领域研究合作,投身创新发展的伟大事业。

院士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新闻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香港新闻报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